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彦博
【原文】
原文
文潞公知成都,尝于大雪会客,夜久不罢。从卒有谇语,共拆井亭烧以御寒。军校白之,座客股栗。公徐曰:“天实寒,可拆与之。”[边批,落得做人情。]神色自若,饮宴如故。卒气沮,无以为变。明日乃究问先拆者,杖而遣之。
北宋仁宗时,潞国公文彦博在成都任益州知府,曾经在一个大雪天中宴请宾客,直至深夜还没有散席。随从的士兵有人大发牢骚,并且把井亭拆掉烧了避寒。一个军校把这些向文彦博报告了,席上宾客听后都吓得直打颤。文彦博镇定地说:“天气确实很冷,就让他们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说完神色自若的继续饮酒。跟随的士兵们泄了气,再也没有找借口闹事。第二天,文彦博查问清是谁先动手拆井亭,将这个人杖责一顿押送走了。
[冯述评]
评译
气犹火也,挑之则发,去其薪则自熄,可以弭乱,可以息争。
怒气就像是火,越挑拨烧得越旺,抽去燃烧的木柴,自然就会熄灭。处置得恰当可以消弭祸乱,可以平息战争。
苏轼通判密郡,有盗发而未获。安抚使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数十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强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民诉于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悍卒闻之,颇用自安。轼徐使人招出戮之。
苏轼任密州通判的时候,有盗窃发生却没有捕获盗贼。安抚使派三班使臣率领强悍士卒数十人,入境来捉捕盗贼。那些士卒凶暴放肆,用禁制的物品诬陷一个百姓,强行进入百姓家中发生争斗,最后杀了人,犯事畏罪潜逃。百姓向苏轼控诉,苏轼丢下诉状不去看它,说:“事情不可能到这种地步。”那些杀人的士卒听到这话,便放下心来。之后,苏轼才慢慢派人把他们捉来处死。遇事就需要这种镇定的力量,然而如果见识不够,力量也就不足。
遇事须有此镇定力量,然识不到,则力不足。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战国策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东京梦华录
- 读通鉴论
- 小窗幽记
- 帝范
- 六韬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氾胜之书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中说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