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往来
胡子曰:或往或来,天之所以为道也;或语或默,士之所以为仁也;或进或退,臣之所以事君也;或擒或纵,兵之所以为律也;或弛或张,王之所以化成于天下也。
释氏以尽虚空沙界为吾身,大则大矣,而以父母所生之身为一尘刹幻化之物而不知敬焉,是有间也。有间者,至不仁也,与区区于一物之中沈惑而不知反者何以异?
性譬诸水乎,则心犹水之下,情犹水之澜,欲犹水之波浪。
即物而真者,圣人之道也;谈真离物者,释氏之幻也。
释氏见理而不穷理,见性而不尽性,故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不能合一,与道不相似也。
当爵禄而不轻,行道德而不舍者,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天下之臣有三:有好功名而轻爵禄之臣,是人也,名得功成而止矣;有贪爵禄而昧功名之臣,是人也,必忘其性命矣,鲜不及哉;有由道义而行之臣,是人也,爵位功名,得之不以为重,失之不以为轻,顾吾道义如何耳。君天下,临百官,是三臣者杂然并进,为人君者乌乎知而进退之?孟子曰:君仁,莫不仁。
有善行而不仁者有矣,未有不仁而能择乎善者也。
子思子曰“率性之谓道。”万物万事,性之质也。因质以致用,人之道也。人也者,天地之全也。而何以知其全乎?万物有有父子之亲者焉,有有君臣之统者焉,有有报本反始之礼者焉,有有兄弟之序者焉,有有救灾恤患之义者焉,有有夫妇之别者焉。至于知时御盗如鸡犬,犹能有功于人,然谓之禽兽而人不与为类,何也?以其不得其全,不可与为类也。夫人虽备万物之性,然好恶有邪正,取舍有是非,或中于先,或否于后,或得于上,或失于下,故有不仁而入于夷狄禽兽之性者矣。惟圣人既生而知之,又学以审之,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德合天地,心纯万物,故与造化相参而主斯道也。不然,各适其适,杂于夷狄禽兽。是异类而已,岂人之道也哉!是故君子必戒谨恐惧,以无失父母之性,自则于异类,期全而归之,以成吾孝也。
中者,道之体;和者,道之用。中和变化,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人也,性之极也。故观万物之流形,其性则异;察万物之本性,其源则一。圣人执天之机,惇叙五典,庸秩五礼。顺是者,彰之以五服,逆是者,讨之以五刑。调理万物,各得其所。此人之所以为天地也。
目之所可睹者,禽兽皆能视也。耳之所可闻者,禽兽皆能听也。视而知其形,听而知其声,各以其类者,亦禽兽之所能也。视万形,听万声,而兼辨之者,则人而已。睹形色而知其性,闻声音而达其义,通乎耳目之表、形器之外,非圣人则不能与于斯矣。斯道不明,则中国冠带之君有时而为夷狄。杨朱、墨翟之贤而有禽兽之累,惟安于耳目形器,不知觉之过也。君子履安佚之地,当安佚之时,戒谨恐惧,不敢须臾怠者以此。
君子畏天命,顺天时,故行惊众骇俗之事常少。小人不知人命,以利而动,肆情妄作,故行惊众骇俗之事必其无忌惮而然也。
首万物,存大地,谓之正情。备万物,参天地,谓之正道。顺秉彝,穷物则,谓之正教。
道之明也,道之行也,或知之矣。变动不居,进退无常,妙道精义未尝须臾离也。贤者之行,智者之见,常高于俗而与俗立异。不肖者之行,愚者之见,常溺于俗而与俗同流。此道之所以不明也,此道之所以不行也。我知圣人之行、圣人之见矣。不与俗异,不与俗同,变动不居,进退无常,妙道精义未尝离也。参于天地,造化万物,明如日月,行如四时。我知圣人之行、圣人之见矣。
- 推荐作品:
- 集
- 孝经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史记
- 清史稿
- 宋书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杂史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神农本草经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疑龙经
- 古画品录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儿女英雄传
- 说岳全传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
- 魏晋
- 唐代
- 五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