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过程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有《庄子传》。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天下篇》后半部分极其之后内容。至于唐以前,有完本五十二篇与残本三十三篇并行。原来学者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庄子》在元初遭到禁毁,其各家注本也大多由此亡轶或缺散。庄学是庄子学派的简称。庄学是研究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其思想以及《庄子》文学性、艺术性等的一门学问与哲学流派,其研究者、传播者被称作庄学家。具体参见《庄子学史》。
内篇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故王叔岷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内篇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本篇主要讲上古时期宇宙观,以及上古时期的天文和历法,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作为《逍遥游》宇宙生成总论的鲲鹏变化寓言,深刻寄寓了作者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为何会产生变化为鹏,《庄子意参》云:曰海至大也,其鲲亦大,故游而有际也,且苦水天之限,不能谓逍遥也。故其化鹏以安天地鲲鹏为什么在北不在南,《春秋纬》: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是因为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对此,北宋林自阐释说:北者,水之方。冥者,明之藏。北冥,则阴阳之所出入也。庄子以鹍鹏明阴阳变化,故以北冥为始。鲲,阴物也。鹏,阳物也......馄之初化为鹏,虽日阳类而未离幽眇,故不知几千里。次言三千里,数之未遂也。终言九万里,动必有极也。益有体之物,虽至远至大,亦不逃乎阴阳之数,故动则九,止则六也。去以六月息,乃反归於阴,阴阳迭运,相为无穷而不可致诘者也。
星河若海,冥是道的象征。明代德清《庄子内篇注》云:‘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鲲,以喻大道体中养成大圣之胚胎,喻如大鲲,非北海之大不能养成也。《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五运历年纪》: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鲲鹏超脱于九天之外。南冥者天池,成也,光也。《晋书·天文志上》:九坎间十星,,曰天池。
庄子讲的这两则神话是互相联系的。大鹏由北冥到南冥飞行六个月,返回来同样也需要六个月,这一来一往就得花上整整一年。在大鹏飞行的这六个月中,万物都露出了生机,蓬勃地发展了。列子乘风而行只要十五天,在这期间里,万物却没有出现上述情况。蜗牛左角的两个国家,随着战争胜负而发生的地盘益亏,也是以十五天为期的。这两则故事中所列举的这些数字,与天象有密切关系。地球围绕太阳在天空运行,由北到南,再由南到北,单程各为六个月,,全程一共一年。月亮由隐到显,由缺到圆是十五天,再由圆到缺,由显到隐,又是十五天,一共是一个月。而地球上万物生长、发育是要靠阳光照射的,月光则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因此,庄子认为前者可致福于万物,而后者则不能。这两篇神话故事,是以当时的自然知识为依据,以天文现象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庄子》的天文思想。
《庄子》反对神权支配宇宙,否认有真宰痕迹的。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指出道和物是一个东西。由于道的运动,也就是物的运动,才产生天地万物。它强调道的统一,也就是强调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事物是在统一,分化,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它还充实了德这个范畴的内容。它从道不灭论及物不灭,还把物质运动同时间观念联系起来。在分析道的运动时,提出了气这个范畴,并将气区分为阴阳二气,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产生了各种事物。
《逍遥游》作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逍遥原是联绵词。篇中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与工夫进路,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 而所谓逍遥的境界,即是无待,庄子透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待之加以豁显,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现这样的高远形象。
篇首以大荒无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开始,透过鹏鸟与蜩、学鸠的对比,点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鹏鸟可以抟扶摇羊角而直上者九万里,飞到南冥。对鲲鹏图南,苻朗有残文:不安其昧而乐其明也,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而像斥鴳之类的小鸟,所能飞到的不过数仞之间而已。借此点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与大的境界差别,正在于有待与无待,,亦即能否超脱外在事物的负累,甚至进而超越大与小的差别。
庄子在篇中还借由尧要让位给许由的寓言,指出圣人无名的观点。须知,此处的圣人指许由而非尧。庄子推崇的是许由无视名位辞而不受的态度,暗中批判了作为儒家精神偶像的尧以名位为重、用最高的名位来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最后透过魏王赠给惠施的大瓠瓜,点出世俗之人都受困于有用无用的刻板思考,反而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样貌,彰显生命最适切的大用。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齐物论》有两种意涵,有学者认为是齐物之论,也有认为指齐诸物论。历来皆认为本篇是《庄子》思想最丰富而精微的一篇,因而也最难掌握。历代对于《齐物论》的注释、说解在庄学之中最为可观。
庄子透过《齐物论》意图消解人类对于世俗价值的盲从与执著,解开儒墨之是非等各种是非对立的学说论辨。庄子并不对各种价值高低或学说议论重作衡定、厘清,认为如此反而治丝益棼,所谓是非更无终止。庄子认为止辩之关键,在于照之以天,洞澈价值与学说彼此之间相异却又相生的道理,进而消辩、忘辩。因为所有辩论的争端,都来自于人类对自我的成心,各学说都对其终极价值有所执著与默认,难以去除,根本无从建立论辩各方共同承认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辩论也无从解决任何争端。所以庄子透过忘言忘辩的进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对立 ,依顺着万物天生的自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凡所存或非者,具有其对者,对者一同如阴阳之变也,乃曰齐物。
人类对于万物的指称,并非确定不变的,所有对于指称、名相的执著或否定,总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回旋之中。而所有的指称、名相,都不是所指称的物自身以口舌之利诡言白马者,惟愚愚夫也,白马者,人之名也,亦可曰之黑马也,是非之定,人约定之已矣。(《庄子意参》)。所以庄子认为应让所有的彼、此,所有的万物各自依顺本性,才能保持心灵真实的虚明与自由。
《齐物论》首段透过南郭子綦与子游问答,提出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所谓天籁乃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也!,也就是让万物能全幅展现自身,所谓的天就是天然,就是天生万物的自然面目。南郭子綦说吾丧我,就是指透过主体工夫的修养,不让心思外驰,无止尽地追求,而体察内在真君。所谓的我是指人的成心,会随着言语,不断往外追索。而吾是人的超越主体,庄子称为真君、真宰,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这就是《齐物论》的工夫与境界。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人间世,即人世间,是万物所生活的地方。人间世者,万灵生处也。亦有人间处世之法的意蕴。
庄子以为人要有慈悲心和责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所以颜回想拯救卫国人民;而子之爱亲与臣之事君,二大戒也无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横祸;一味退隐自愿无用,又白来这一趟,都不圆满。必须知道要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尽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无用而大用。因无用而大用就是人间世合情合理的人生真实与态度。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道德内全之无形符显就是庄子所说的德充符。《文始经》说:圣人终不能出道以示人。道德内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所以,《金刚经》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德充符第五》中,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都是残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们都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而教,无形而心成之才德内全的圣人。虽然五体残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内全,自有无形的符显,使他们成为比身体健壮、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贵的圣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这是《德充符第五》的要义。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在宇宙生成论上,庄子首创气化论,认为宇宙万物均同根同源于一气《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是指庄子思想中总合道宇宙生成意义的观念,意为开创、传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师师法道,故生大宗师。天地有道,顺之循之,是真人者之所谓也。(《庄子意参》)他们已经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而且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大宗师第六〉中,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但是真人不必驾鹤飞升,就能自由出入于仙境与人间,他们的言行心境是如何?〈大宗师第六〉说: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所以,入于游戏三昧,同于大通,才是真正庄子所说的大宗师。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应帝王第七〉谈的是什么样的。道家治国的理念是民主自由,无为而治,〈应帝王第七〉的见解当然也是一样。所以,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在道家宇宙生成论来看,万物同是物质本源生成,所以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说法。因此,庄子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一样采取不干预的方法。对民心民情、万事万物,若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就能胜物而不伤。否则,对浑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就大大不美矣!
外篇
《庄子·外篇·骈拇第八》
《庄子·外篇·马蹄第九》
《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
《庄子·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庄子·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庄子·杂篇·说剑第三十》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篇目列举
《刻意》是《庄子·外篇》中一篇,一共分为三节。篇名按取自文章首句刻意尚行,刻意是克制欲意,雕饰心志的意思。本篇是论述养神之道。《秋水》是《庄子·外篇》中又一长篇,以篇首的前两个字作篇名。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中心是谈论人应怎样对待外物。本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为篇名,可自然分为十一个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生成论和本性及人应怎样对待宇宙和外部事物。《盗跖》是《庄子·杂篇》中的一篇,,盗跖为人名,可分为三部分。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璞归真,真性自然。
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化、传播,特别是以《管子》四篇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向纵深度发展,翟下道家不仅讲水本原、精气说,还讲静因之道的反映论。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现了道家的宇宙论思想。从而演化出具有强烈道家色彩的混天说、宣夜说。
司马迁在《论六家要指》中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史官在古代负有执掌天文观测之责。庄子的直接思想渊源老子,无所不窥的庄子就对天道自然现象极有兴趣。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是天地生成运行的道路和秩序。庄周夜观天象,枕上细想。被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子,惊叹于天地宇宙之神妙,《庄子》外篇专门有《天地》、《天道》、《天运》三篇讨论宇宙天地之道。其中《天运》一口气提出了十四个有关天文宇宙的问题: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是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②
庄子所提出的十四个问题,转换成今话语系统就是:天是在运转的吗?地是静止在一处吗?日月争相照耀大地吗?谁在主宰着天地日月?谁在维持着他们运转或者静处?谁安居无事推动着这一切?或者是天体系统本身有机关不得已的开闭?或者是天体系统自行运转而不能中止?云气是为着降雨吗?降雨是为着云气吗?又是谁在操纵着这一切?谁安居无事为寻求快乐而助长了它?风从北方吹来,忽东忽西,在上空中回旋,是谁在呼吸?是谁安居无所事事而挥动扇子?,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天体的结构和宇宙运转间题,在庄子的时代自然是无法理解和回答的。但从中我们也可以明了道家观大象绝非偶然,而是素有传统的必然行为。但更为重要的或者说深层次原因是出于道家自身天道理论的内在需要。
这种传统亦在后世得到继承,支遁《咏怀诗》介绍了当时东晋玄学流行的解老庄方式:涉老咍双玄;披庄玩太初。到了北宋,《云岌七皱》卷二《混元混洞开闭劫运部》在论述宇宙最初的混元阶段时,就评述了古今之言天者一十八家,其中列举的古今言天十八家,乃宋代之前中国古代主要的天文宇宙学说,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蒙庄《消遥》之篇。
- 推荐作品: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魏书
- 南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唐才子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儒家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奇经八脉考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艺术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博物志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小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尹文子
- 刘子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长生殿
- 明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