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彖曰:同人于野,柔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天下之器大矣,其為務多矣。治之而不謬者,其唯同人乎。所以同其同而無方也。二一隂也,得中而羣陽歸焉。能得物之情,故曰同人。其德乾之德也。下之功,上使之也。為上能同於下者,鮮矣。能同之,則其德大矣,其務成矣。其聖人之功歟。上之不與,雖下求其同不可得也。非文明辨於内,剛健行於外,中正而相應者,不能同也。此君子之正而能通天下之志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體大也,火體小也。火曰炎,上同於天也。必時曦燥,而後盛乎。俟天之與也。上下之位旣列,得其同,則上能與下也。君子象之,而類其族,辨其物。志可同者與之,不遺其細者也。則天下何有焉。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象曰:同人于門,又誰咎也。
卦一隂。而近者多得也。或尊而保之也。初比於二,不繫其常,出門同之,無與爭者,得之先也。誰之咎矣。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不能大同守宗獨應。失其于野之義,可惜也已。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歳不興,安行也。
情係者,德之累也。妄興者,凶之道也。居下之長,而據尊之應,潛構兵戎,以敵於五。在下之上,曰髙陵也。至五而三,象三歳也。五勝而不能興也。禍自致也。安所行哉。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與三攻,以求二,乘其墉也。猶隔之矣。二可得乎,其義固不克也。求之不得也。困而反其則矣。乃遇其吉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剛健中正,求其同而為治也。夫求其同,固有不同者矣,故下剛。有役其公而私其同焉,以力正之。未獲其志,故先號咷而後笑也。非私也,求其治而中直以正也。剛而難遇也。之而後合,同人之道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居其外也。已過其内,無與同者,患爭之,悔則免矣。求同無與,志何得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论衡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官场现形记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诗词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