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立场主题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水利工程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艺术特色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多音节摄提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现代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
《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
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
作品失误
《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很多错误,如史家严耕望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两《唐书》将特勤误为特勒,《资治通鉴》对此并无纠正,将错就错,《资治通鉴》卷一六四: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号其妻为可贺敦,子弟谓之特勒。
《通鉴考异》:诸书或作特勤,今从刘昫《旧唐书》及宋祁《新唐书》。明代学者陈汝奇在《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认为《资治通鉴》将只见诸野史的杨贵妃、安禄山之事纳之正史而失之客观。又如唐代宦官鱼弘志,《新唐书》仇士良传作鱼弘志,《旧唐书》偶有误为鱼志弘,《资治通鉴》卷245大和九年十一月壬戍作鱼志弘,《资治通鉴》卷246作开成五年正月己卯又作鱼弘志,相互混淆。
《晋书》载吕光的第一个年号太安,而《资治通鉴》记载为大安。再如《资治通鉴》记年方式多有不当之处,如齐人伐燕的时间,司马光舍《史记》的纪传体,未据《纪年》详加考查,只增加齐威王十年,减少齐湣王十年,以求与《孟子》记载齐宣王伐燕的事迹相同,宋朝朱熹经考订认为是齐湣王十年,据今人考证,实际上为齐宣王七年,另乐毅伐齐中也有不少错误。
又如《资治通鉴》在记述隋炀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现诸多失误,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通鉴》卷十五文帝后二年:八月,戊戌,丞相张苍免。但据《二十史朔闰表》文帝后二年八月丁卯朔,月内无戊戌。吴玉贵著有《资治通鉴疑年录》归纳出《通鉴》纪时所发生错误,共计得出八百八十八例,可补此方面的缺失。
其中的很多内容,是道听途说,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这是新莽末年起义者所编造的谣言,被司马光等人当做信史来写,是很不负责任的。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语类》的〈历代一〉中,有直接的批评: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又说: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明代严衍熟读《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补》,列举通鉴有七病。
近人岑仲勉认为《通鉴》对牛僧孺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强的评价有偏颇之嫌,司马光还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游戏。岑仲勉还写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自称纠正《通鉴》的谬误,共670余条。
《资治通鉴》也有不少缺点,如《资治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如载租庸调制仅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二十余字,《通鉴记末本末》只收录两则与经济有关的史料,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
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等,《通鉴》皆不取,但对于诗赋有所讥讽者则采之,如卷一百四赵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为袁粲作歌。杜甫这样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学地位虽小于杜甫,司马光却把他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两篇大作收录起来。
《通鉴》写白居易很多,因为他是翰林学士,多次上书,时时评论朝政。晚唐藩镇割据,朝廷姑息,司马光对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赏,曾将《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五文摘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韩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积极捍卫儒家道统的文人,但却对其学术文化贡献只字不提,只收录其《谏迎佛骨表》及《送文畅师序》。
《资治通鉴》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却不记玄奘译经,又详细记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凡与政治无关者,多不录取。顾炎武说:此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十七史百将传
- 越绝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墨子
- 百家姓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孽海花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黄庭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魏晋